白送上门的SCI论文作者:不要白不要?
作者: 来源: 时间:2020-11-10 访问量: 1183 |
阿旺很多朋友在医院工作,听说过各种在阿旺看来比较奇怪且百思不得其解的轶事。 比如,一篇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的论文一作是科室高年资的老主任,而通信作者居然是刚来不久的住院医师。看着阿旺不大但是瞪得很圆的眼睛,好朋友会心一笑:这你就不懂了吧。文章是小医生写的,但是医院每年对高年资医生有考核;为了应付医院考核,小医生就把文章送给老主任应付医院考核,自己挂了通信作者。主任醉心于临床一线,只在乎考核要的一作,通信不通信压根没想过,所以闹了个“笑话”。 看似好笑的故事实则非常普遍,无论是在医院还是在高校、科研院所,屡见不鲜、屡禁不绝。 再有一个小故事。小医生写了一篇SCI文章,投稿时自己是通信作者,修回时通信作者变成了科室主任,发表时通信作者变成了分管院长和科室主任。如果有看官是在医院工作,是不是想说:这有啥奇怪的?这不是很正常嘛,医院大多都是这么干的。 这里面有几种可能。小医生投稿时对文章没有多大信心,就没有署名科室主任;或者这个小医生有个性或者不是非常社会,觉得科室主任对这篇文献无实质性贡献,所以没有署名他作为通信作者。后来修回了,经人提醒,醍醐灌顶,就将通信作者送给了科室主任。再后来,文章接受了,需要报销APC费用了,在经人友情提醒,再次醍醐灌顶,再把分管院长署名作为通信作者。当然如果不属领导名字,是不是能报销APC真的要打问号,当然,凭什么? 近几年各类学术不端实践屡见报道,这要感谢互联网技术的发达,让我等吃瓜群众不再好忽悠,可以及时掌握国外“好事者”的最新即时动态。 当年107篇《Tumor Biology》撤稿事件发生后,多数涉事者叫冤:我不知道。当然,不能排除有些作者在投稿时一没有用通信作者邮箱投稿,二没有通知通信作者该文章投稿到某期刊;更有甚者,为了方便掌握投稿资讯甚至伪造了通信作者邮箱。
阿旺废话了半天,无非一个现实问题:送上门的SCI论文,要还不是不要?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,首先必须明确:对论文所涉及研究有实质性贡献的人才可以列为作者,比如参与研究构思和设计、实验研究、论文撰写和修改等。一个从事物理学教学研究的人,突然有天发了篇有关汉语语言教学的文章,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,但是署名不当的可能性更大。 按照2019年国标《学术出版规范: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(CY/T 174—2019)》,对论文作者不当署名有了非常详细的界定:
掌握了这些背景知识,再回答上面这个问题,就很简单了。
所以,友情提醒大家爱惜自己的“羽毛”,因为现在发表的每一篇文章都会在数据库中存储,即使撤稿也会有存储痕迹。而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|
|